广雅资讯 NEWS

首页 广雅资讯 资讯详情

时间:2023-05-06 来源:心灵广雅

父母必知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及教育方式

我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它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有很多人在成年后的处事方式、认知习惯、心理问题等,如高敏感性、强迫症、懒惰、自卑等,可能就源自小时候某一个发展阶段没有发展起来相对应的心理能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人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分别代表了八大冲突,每个阶段都需要解决对应的冲突,如果冲突顺利解决,我们就会顺利成长,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就会产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妨碍后期人格的发展

因此,父母需要了解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阶段特点,以及每个阶段如何进行重点教育。


image.png

 

1.婴儿期(02岁):信任VS不信任

主要任务:满足婴儿生理上的需要,发展其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获得希望感。

阶段特征:这个阶段是孩子建立对外界信任感的重要阶段。这时的孩子开始出现基本的心理需求,渴望认识世界又要避免世界对他的伤害,同时又对外界有着较强的依赖性,需要父母的保护与照顾。

如果婴儿可以获得父母的精心照顾和保护,便会逐步建立起对周围人及世界的信任感,即获得安全感;反之则会产生不信任感,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对外界的人和事乃至整个世界都充满不信任。

如何帮助个体度过面对这一阶段的孩子的需求,家长们应该积极满足孩子的需求,及时给予孩子拥抱、安抚、食物、干净的衣服、玩具等。

image.png

2.儿童期(24岁):自主VS羞怯、怀疑

主要任务:帮助儿童获得自主感以及克服羞怯和怀疑,体验自主决定的感觉。

阶段特征: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渴望探索世界,并开始独立处理某些事情,学会许多动作,如独立穿衣、吃饭、走路等。

如果这一过程获得父母的肯定与赞许,孩子会逐渐养成自主探索的能力,更加积极主动和独立。如果父母过于溺爱保护儿童或者是过分批评指责,对他们的独立行动横加干涉,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从而感到疑虑和羞愧。

如何帮助个体度过多给孩子一些独立活动的机会,包括吃饭、穿衣;对儿童的尝试行为和成功举动多加表扬,在他们受到挫折和遇到困难时要耐心教授,不要羞辱、指责与批评,同时要对儿童的行为也要有一定的限制,这样才能帮助儿童建立秩序感。

image.png

3.学前期(47岁):主动VS内疚

主要任务:帮助儿童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标的实现。

阶段特征:这一阶段主要发展的是孩子的主动感,孩子会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叛逆,同时孩子的运动能力日益增强,能更精确地运用语言、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并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这些能力帮助儿童萌生各种思想与行为,甚至开始想自己长大要做什么。

如果这一阶段的儿童得到父母的照顾与培养,他们就会养成主动性和目标感,做事更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同时也更加果断,能够为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父母养育方式不当,孩子会在日后出现无计划和目标,行事优柔寡断,害怕犯错,循规蹈矩,常感到无助和内疚,善于讨好他人等问题。

如何帮助个体度过:这个时候父母和老师需要帮助儿童塑造目标性,同时还要帮助孩子克服内疚感,多给孩子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目标感,当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要批评、指责、羞辱、嘲笑、恐吓

image.png

4.学龄期(712岁):勤奋VS自卑

主要任务:帮助儿童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阶段特征:这一阶段孩子的各项生理机能都已不断的成熟,开始进入学校学习知识和技能,智力不断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

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又因其成就而受到表扬时,就会产生勤奋感;如果在学业上屡遭失败,又因自己的努力而遭到嘲笑或惩罚,或者如果他们发现自己辜负了老师和父母的期望,在日常生活中又常遭到批评时,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如何帮助个体度过对孩子进行及时鼓励与表扬,并鼓励孩子将自己目前的成绩与之前的成绩进行比较,而不是与同龄人进行横向比较

image.png

5.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

主要任务:帮助青少年建立自我认同感,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愿意为之努力,形成忠诚的品质。

阶段特征:这一阶段的孩子身体上开始接近成人,但心理还充满了冲突与迷茫,开始受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开始思考“我是谁”这一类的问题

孩子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对自我有些模糊不清,这是他们自我探索的一个过程,并不代表他们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很多观点和想法都会在他们日后的成长过程中转变过来。

如何帮助个体度过面对孩子的讨论与探索,父母不要绝对地限制或者禁止而应该积极地引导,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他们的想法所带来的利弊和后果,引导孩子做出恰当的选择

image.png

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对成年后乃至一生的幸福感和成就具有关键影响,作为父母,更需要对个体心理发展理论进行学习,努力帮助孩子在每个阶段获得相对应的心理能力,给孩子塑造一个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