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否认他人的痛苦
一位姐姐最近向我抱怨她的弟弟陷入厌学的状态,觉得读书很累,题目很难,学校里待着很压抑。最后她来了一句“真搞不懂,现在的孩子读书怎么这么矫情,我们当年读书虽然也苦,但是不也是好好过来了”。说完她才发觉,自己此时批评弟弟的口吻,和当年那些不理解自己痛苦的大人的口吻,是何其相似!
孩子:读书太累了!作业这么多!考试压力太大了!我要受不了了!
妈妈: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只有你一个人读书累吗?别人不也是和你一样?别人不也是过来了,你就是吃不得苦!
这个场景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这一句话,常常被家长、亲戚、朋友等人用来“劝解”或“嘲讽”正感到痛苦的自己,或许还会让听者产生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想法。是啊,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为什么我就不行呢?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困难确实难以逃避。这些成长的阵痛可能存在普遍性,但已经度过这些阵痛的人,却常常会忘掉自己在经历时的痛苦,站在岸边用“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来安慰正在溺水的他人。
为什么明明自己也经历过同样的痛苦,但在自己脱离了那个痛苦压抑的环境后就变得难以共情新一波正在经历痛苦的人了,甚至会觉得对方是在矫情?
1.拿着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
每个人的承受能力和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即使是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相同的。但是一部分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经历过相同的事情,因此而认为自己都能熬过去,对方也一定能熬过去,如果连这都要抱怨,真是太脆弱了。
这种把自己的经历投射到别人身上的做法,无异于是拿着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但是却忽略了每个人的条件不同。哪怕是两个人处于相同的社会情境中,家庭环境以及自身的性格特质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甲觉得能轻松完成的事情,乙可能会认为难如登天。
2.认为“安慰”无用
一部分人自己在经历痛苦的时候,没有和别人倾诉过,也没有获得来自别人的安慰和理解,而是选择自己默默熬过去。因此当有人向自己倾诉的时候,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经历告诉对方“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其实这句话的背后还暗含着“是的,我知道很辛苦,然后呢?摆烂不做了吗”的意思。
这部分人不是不能够体会对方的痛苦,只是觉得对方眼前的困难无法回避,而自己没有办法给对方有效的解决办法。这种想法,忽略了倾诉和安慰对一个人心理上的支撑作用,认为给不出解决办法的“安慰”是无用的,因此而拒绝共情和安慰对方,同时又强行要求对方“坚强起来”。
3.“近因效应”的影响
由于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导致我们只对结果有深刻的印象,而容易忘记事情发展的经过,其中也包括对于那些痛苦事件的心理感受,出现“当初再难过如今也好过了”的感觉。因此一些人在听到别人和自己诉说那些他们经历过的痛苦时,会提前给对方一个预设“熬过去之后会获得成功”,所以更容易站在“理智”的角度上来“劝解”对方忍耐痛苦,而不是理解对方当下的痛苦情绪。
“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不等于“感到痛苦是正常的”,这句话看似是安慰别人“我也经历过,所以理解你的辛苦和无奈”,但实际上只是站在一个过来人角度上,告诉对方“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不仅让对方的倾诉成了抱怨甚至是矫情,同时也否认了别人的痛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安慰是人际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仅是对别人表达支持,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当自己曾经经历的痛苦有人正在经历且向我们倾诉的时候,与对方共情并给予对方有效安慰,同时也是在安慰当时孤立无援的自己,给自己增加心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