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资讯 NEWS

首页 广雅资讯 资讯详情

时间:2022-08-22 来源:心灵广雅

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好,把别人给我们的情绪还给他

家里有孩子的家长会发现,在孩子3—5岁的时候,偶尔会说“你是个坏妈妈、都是因为妈妈才会这样、都是妈妈的错”等这样的话语。心理学家表示,孩子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来自内心的恐惧和外部的危险始终伴随孩子成长,孩子还不能面对这种压力,所以会选择将这些压力投射到妈妈身上,通过对妈妈情绪的掌控,从而获得对自己和外界环境的掌控。

上面的案例,是典型的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由克莱因提出。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通俗点来说,我把自己的东西投射给你,并且诱导你身不由己地按照我投射给你的方式去对我进行反应。

投射性认同源自内在世界,并将之置于人际关系领域。成为被投射的目标的人,可能永远也不会察觉,投射者也未必能够明确意识到自己正在控制别人。亲子之间的投射性认同大致为依赖性投射认同、权力性投射认同和迎合性投射认同。

依赖型投射认同大多是孩子对父母。

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孩子,通常在做决定或需要独立行事的时候,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会有求于父母。但实际上这些孩子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

识别依赖性投射认同不难,凡是孩子以各种形式向父母表达“如果你不帮我的话,我就走投无路”“如果你不关心我,我就活不下去了”,甚至以歇斯底里、自杀相威胁的行为,都是采用的依赖性投射认同,在迫使别人关心或帮他。可往往那些“心软”的父母不得不就范,而陷入孩子无条件地索取和求助中,成为了孩子情感控制的对象。

权力型投射认同大多是父母对孩子。

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父母,通常是通过打压贬低等方式引导出孩子的软弱、无能感,从而实现自己的控制欲和权力欲望。例如,强势的父母打着不让孩子产生骄傲情绪的幌子,刻意的打压贬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充斥着“你怎么可能做好、你肯定不行、我早就告诉过你”等负面言语,甚至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意愿,强势的为孩子做出决定。

迎合型投射认同也大多发生在孩子对父母上。

使用这种投射性认同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这类孩子的会在没有构建好自我同一性的时候,各种迎合父母,来寻找自我价值。因为缺乏自我认同,会渴求父母的认同以让自己感觉有价值。这类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迎合父母,而父母的肯定又会加强孩子的投射认同。一旦无法从父母身上获得肯定,孩子会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之中。

投射性认同比单纯的投射行为更加隐蔽、破坏性也更强。其中家人对个体的影响足够大,投射持续的时间足够长,所以家人针对个体的投射性认同就可能会侵蚀他们的自我意识

通过直接或隐微的操纵,投射者能够触发个体的情感反应,对个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同一性混乱。这是一种严重的个人边界的侵犯,精神分析学家比昂将其描述为“产生了一种不属于自己的想法”。

投射性认同最令人不寒而栗之处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发生在一种无意识的、右脑与右脑之间的交流层面上。投射性认同是前言语自我(preverbal self)的残余,绕过了理性的成人自我。我们的家人多数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绝望的、创伤的一面。受此影响,我们可能一直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们的投射性认同。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怎么来防止自己对孩子产生投射性认同,以及摆脱孩子对自己的投射性认同呢?

不论是做为投射者还是被投射者,第一步是意识到它的存在当你发现自己确实对孩子存在投射性认同或身上存在孩子对自己的投射性认同之后,可能会陷入暂时的否认,但这一步的最终目标是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勇敢地面对真相。

发现自己的家庭存在不良家庭互动模式,是相当有挑战性的一件事,它会从根基上冲击我们的世界观,我们会试图继续否认自己对家人产生伤害或是否认受到家人的伤害。

但承认并接受事实其实并不是为了追责或自怜,它是一个发现真实自我的机会,也是释放空间帮助我们和孩子获得疗愈和成长的机会。

第二步,允许家庭成员设定个人边界,不论是孩子还是自己,要对任何企图越界的人说 "不"。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及自己在心理上拒绝接受投射性认同的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孩子都做到“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好,把别人给我们的情绪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