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资讯 NEWS

首页 广雅资讯 资讯详情

时间:2022-08-12 来源:心灵广雅

遇到讨厌的人或事,你会怎么做?

小益在餐厅正排着队的时候,同班的小原拿着餐卡想要过来插队。小益觉得大庭广众之下拒绝小原会显得自己太过小题大做,不拒绝的话又损害了后面同学的利益,想要自己把位置让出来,可是看了看后面长龙一样的队伍,小益犹豫了。纠结再三,小益最终还是把自己的位置让了出来,拿着餐卡站到了队伍的最后面。小益经历过插队的事情后,不论是集体活动还是私下交流,小益会尽可能的避开小原,再也不愿意和小原相处了。他觉得小原真让人讨厌,因为他认为当别人的利益和小原的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小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害别人的利益。

老师和家长告诉学生,在学校里要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可是如同前文中的案例一样,当同学之间观念产生冲突的时候,学生们难免会对彼此产生“厌恶”情绪。对于这种厌恶情绪,我们要如何看待、怎么处理呢?

我们先来聊一聊厌恶感的来源。

关于厌恶感,最早是由达尔文19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他认为厌恶感是一种进化的人类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意识的,其进化是为了阻止我们的祖先食用可能会致死的变质食物。在之后的许多年里,科学家们并没有对厌恶感给予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厌恶感才在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中收获了更多关注。

研究表明,达尔文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厌恶情绪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属于“行为免疫系统”,这一系统通过心理机制驱动人们远离有毒物质和致病的病原体,达到避免机体受到侵害的作用。正常的厌恶反应可以帮助人们快速远离“有毒”的人、事物、关系和环境,使人们免受外界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上保持身心健康。

但是在当下,厌恶的机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产生了许多作用。第一,就是我们前文中提到的小益的例子,当我们意识到某个人的某个特定行为会对我们产生负面影响时,我们就会对他们产生厌恶情绪,并远离。第二,厌恶情绪几乎是所有歧视和偏见的主要来源。由于人们天然会逃避自己认为会产生危害的东西,因此在面对患病、身体有残障,甚至只是跟我们不一样的人时,就容易激发厌恶的情绪和反应而忘记了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成年人对厌恶情绪能够隐藏,而孩子则会赤裸裸的表现出来。甚至有有一些小朋友会将自己对于他人的厌恶这种主观情绪当成既定的客观事实,捏造谣言中伤他人,进而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

对于他人的这种厌恶感,有的学生会选择压抑,但实际上单纯的压抑并不会消减这种厌恶感,反而会影响他们身心状态;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抵触、逃避这种厌恶感,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我怀疑。显而易见,这两种解决方式都是不对的。

那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处理自己对于他人的厌恶情绪呢?

1.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塑造对于厌恶的正确认知,引导孩子客观看待厌恶这一情绪状态。对别人产生厌恶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绪状态,这并没有什么可羞耻的。面对这种对他人的厌恶,孩子要先明确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对他人产生了这种厌恶感。前文中提到的小益,他明白自己对小原产生厌恶感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小益就很容易为小原贴上“自私”的标签。如果小原在平时生活中性格直爽、热心助人,那么大概率是因为小原认为插队只是一件小事,是朋友为自己行的便利,这种行为不会给小益带来困扰。这时候,小益只要直接向小原表达自己的不满就好,不必给小原贴上“自私”的标签。家长们要警惕孩子对某个行为厌恶上升到人格的高度,过分夸大这种厌恶感,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帮助孩子找到导致自己对他人产生厌恶的原因之后,孩子就不会将这种厌恶感过分的夸大,也能让让孩子缓解厌恶感来带的压力。

2.引导孩子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国与国之间能够求同存异,人和人也一样能够,孩子们之间生活习惯不同,是会导致观点的不同、意见的不和和习惯的差异,这是正常现象。比如,有的同学感觉学英语很轻松,而有的同学感觉英语难如登天,不同的学习压力就会导致对同一科目有不同的看法,当这两种学生一起相处的时候,难免会因为无法理解对方而产生的分歧。这时候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彼此的不一致,成绩好的不用觉得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够努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不要觉得成绩好的学生是在炫耀。不要将这种不一致上升到敌对的情绪,进而导致对彼此的排斥与厌恶。

3.当孩子对于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的厌恶情绪无法消解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请给予孩子远离带给他们厌恶感的人与事的权利,不要强迫孩子必须面对。比如,当孩子明确表示不想在春节的时候为亲戚们表演节目,或是不想面对总是追问成绩的亲戚时,如果强迫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厌恶情绪,长时间无法摆脱这些情况或是亲戚,处在厌恶的环境中无法脱离,就可能引发一系列肠胃问题和免疫系统问题,比如持续反酸、胃部不适和莫名其妙的过敏。因为身体始终离不开带给自己厌恶感的人或事,抵抗、驱离的功能就不会彻底消失,会给身体带来很大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