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分得清“你”“我”的关系吗?
爸爸:“小明,轩轩是谁呀?”
小明:“是我的哥哥。”
爸爸:“那轩轩的弟弟是谁?”
小明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害羞地表示不知道。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发现过类似的情景,明明本质是一样的问题,换一个角度问,孩子就回答不上来了。
这个案例中的小明因为分不清“你”“我”的指代关系而使得大人哭笑不得。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是否能够理解他人、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影响着青少年社交质量的高低。从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到能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对于儿童认知的发展趋势,人们提出了多种解释,其中,塞尔曼的角色采择理论最为典型。
角色采择是指从心理上把自己置于别人的立场,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并以别人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塞尔曼通过一个实验研究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他分别给4岁、6岁、8岁和10岁四个年龄段的儿童放映电影,呈现一些社交两难情境,随后向他们提出有关主人公的观点和想法的一系列问题。下面是其中一个两难故事情境:
荷尼是个8岁的女孩,她喜欢爬树,她是附近小孩中最会爬树的。有一天,她从一个很高的树上掉了下来,好在没有受伤。她爸爸知道后很不高兴,要她保证以后再也不爬树,荷尼答应了。过了几天,荷尼和几位朋友一起碰到了肖,肖的小猫卡在一棵树上不能下来,情况很危险,必须马上救它下来。在这些朋友当中,只有荷尼能爬树,但她想起来了向爸爸做出的保证。
塞尔曼要求儿童在听完这个两难故事之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 如果荷尼的父亲看到荷尼爬树,他会怎么想?
* 荷尼认为她父亲能理解她爬树的动机吗?为什么?
* 假如荷尼和她父亲共同讨论这种情况,他们会作出怎样的决定?为什么?
……
通过对41名男孩进行的持续五年的追踪研究,塞尔曼将儿童角色采择能力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0(约3-6岁):自我中心阶段。特点是以⾃我为中⼼,认为别⼈想的和自己想的是⼀样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会认为,荷尼会去救小猫。当被问到荷尼的爸爸对她不守约定的行为会有什么反应时,这些儿童会认为,荷尼的爸爸会“很高兴,因为他也喜欢小猫”。他们自己喜欢小猫,就认为荷尼和她爸爸也会喜欢小猫。
阶段1(约6-8岁):观点分化阶段。儿童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他们开始认识到个体认知的独特性,但不能准确的判断他人的观点是怎样的。当被问到荷尼的爸爸是否会因为她爬树而生气时,儿童可能会说“如果他不知道荷尼为什么爬树,他就会生气。但是如果他知道荷尼为什么爬树,他就不会生气”。
阶段2(约8-10岁):⾃我反省阶段。此时的⼉童能意识到他⼈想法与⾃⼰的不同,并且能站在他⼈的⾓度考虑问题,但是不能同时考虑。对“荷尼的困境”,儿童会认为,荷尼应该爬树,“她知道爸爸会理解她为什么爬树的”。在这里,儿童注意到了爸爸对荷尼观点的考虑。但是,如果问爸爸是否会希望荷尼爬树,儿童大多回答“不会”,这时,他们考虑的是父亲对于荷尼安全的考虑。
阶段3(10-12岁):互相观点采择阶段。该时期的⼉童能意识到⾃⼰的想法和别⼈的不同,可以同时站在⾃⼰的⾓度和他⼈的⾓度思考问题,并且能从第三者的角度审视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面对“荷尼的困境”,儿童已经能够从五官的第三者角度来描述,知道荷尼和爸爸都在考虑对方的想法,他们可能会说“荷尼相救猫,因为她喜欢猫,但她知道她不应该这么做。荷尼爸爸认为她不应该爬树,但他不知道(猫的事),所以有可能会惩罚荷尼”。
阶段4(约12-15岁以后):社会观点采择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进入青少年时期,他们已经能理解社会不同群体的观点。面对“荷尼的困境”,他们可能认为,爸爸会因为爬树而惩罚荷尼,因为父亲一般会惩罚不守规矩的孩子。他们有时也能认识到个人观点可能与传统的观点或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例如,他们会说,荷尼爸爸的反应取决于他是否与众不同,是否看重孩子的服从。
研究表明,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3到8年级中最受欢迎的是那些角色采择技能较高的儿童。既然角色采择能力如此重要,我们怎么做才能够培养孩子的角色采择能力呢?
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同伴地位,但反过来,它也深受同伴交往的影响。因此,一方面。小朋友可以通过玩“过家家”等角色扮演游戏,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逐渐体会到其他人的感受。
另一方面,小朋友可以在和小伙伴合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角色采择能力。比如和小伙伴一起堆沙堡的时候,会因为工具的使用、沙堡的样式等等,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冲突,当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小伙伴的产生冲突或者不一致的时候,小朋友就必须学会协调自己与小伙伴的想法,从而让游戏继续进行。
在学校中,也可以通过和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来提高孩子的角色采择能力,比如共同出一期黑板报或者共同组织一次活动等,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孩子站在别人角度上看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