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请一定在这5件事情上支持孩子
孩子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是会碰到一些无法独自处理的问题。
比如被其他小朋友欺负、被别人取笑、被当众批评……
如果孩子在类似事件中没有获得父母的倾听、理解和支持,不仅容易造成依恋伤害,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缺失,认为自己始终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以后在面对类似情景时,也不知该如何去处理和保护自己。
以下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常出现的5件负面事件,希望在发生以下事件时,父母能够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保护孩子,给予孩子正面反馈。
1.当玩具被抢走、被迫分享时
孩子在与同伴一起玩耍的时候,容易出现抢夺玩具的现象。
部分家长为了避免起冲突或者是面子,会劝孩子忍耐,或者是强迫孩子和对方分享,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孩子“有家教”“愿意分享”“不自私”等。
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分不清“分享”和“被逼迫”的区别。在以后与人相处中,如果再遇到类似事件,孩子会在潜意识中会强迫自己分享,如果发现自己内心深处不愿意,会反复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自私”。
在孩子的玩具被抢走时,家长可以先告诉孩子“玩具被抢走,感到难过爸爸/妈妈能理解,这不是因为你自私”,告诉孩子不愿意分享、感到难过都是合理的、正常的。
再告诉孩子“那是你的玩具,如果你不愿意分享,可以和对方说‘那是我的玩具,请你还给我’,如果对方不还,你可以自己拿回来,或者爸爸/妈妈帮你拿回来”。
2.当与同伴出现矛盾,被欺负时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矛盾、摩擦是很常见的事情。
部分父母会笼统地告诉孩子“不要和其他小朋友吵架/打架,要好好相处”。孩子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当出现矛盾、摩擦,甚至是被欺负时,会不断忍受,只为了避免和别的小朋友吵架,要好好相处。
当孩子觉得忍无可忍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与同伴起了争执,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去向父母寻求安慰、理解和支持的时候,这部分父母又会告诉他“都说了不要和小朋友吵架,要好好相处”。
当孩子与同伴出现矛盾,父母需要先了解事情的始末,认真倾听。告诉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很正常,和同伴出现矛盾也很正常。如果感觉受到了伤害,可以直接向对方表达“你这样说我觉得受到了伤害,感到很生气”“请你不要这样”。如果需要爸爸/妈妈帮忙,可以告诉父母,父母会帮他。
3.被取笑时
孩子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行为习惯、家庭条件、外貌等与别人不一样而被他人取笑。
部分孩子会为此感到自卑,将对方的评价内化,或者是给自己贴上这样那样的负面标签,这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时候父母要教孩子对这种行为进行区分,“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评价外界的标准,别人取笑你,并不是因为你不好,是因为他们的标准有问题”。
再教孩子正面解读“这个世界上有人喜欢你,就会有人不喜欢你,这不是你的问题。你要自己喜欢自己,这样自然能够吸引喜欢你的人。花开蝴蝶自然来”。
4.被当众训斥时
在春节等节日期间亲戚聚餐,或者是外出时,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事情而被亲戚、陌生人训斥、教育。有一部分家长为了息事宁人或者避免发生冲突,会和对方一起指责孩子。
孩子面对成年人的自责,会生出恐惧感,如果自己父母和对方一起指责自己,让孩子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不仅会破坏亲子关系,还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社交恐惧。
家长在发现有其他人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首先应当和对方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如果真的是孩子给对方造成了困扰,可以先询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再向对方表示歉意。
5.被老师批评时
被老师批评也是孩子在学校经常会发生的事件之一。部分家长在知道孩子被老师批评之后,为了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会选择和老师站在一边,批评孩子,希望孩子反思自己的问题。
实际上,孩子已经为自己犯的错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如果父母此时和老师站在一起批评孩子,容易导致出现超限效应,即批评过度进而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
家长需要做的是安抚以及引导孩子思考。
首先在情绪上要认同孩子,理解孩子因为受到批评而难过的情绪,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知道你被老师批评了很难受”。
其次,教育孩子正面解读老师的批评,告诉孩子“老师也是希望你更好,所以才会指出你的问题希望你改正”。引导孩子思考老师说得对不对,觉得老师为什么要批评自己,以及和孩子一起总结需要怎么避免再次犯错。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论是小时候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还是在学校与同学相处,或者是在步入社会之后与同事共事,我们都要与他人接触。
因此家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要让孩子独自去应对一些棘手的问题。站在孩子身边,教孩子如何处理问题,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支持,教会孩子如何建立稳定内核、与人相处、处理矛盾、保护自己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