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警惕潜移默化的苦难教育
在一些成功者的传记中,总是会突出成功者所经历的困境和挫折。因此一些家长将苦难教育当作是一种教育手段,希望让孩子经历一些困难和挫折,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甚至很多家长还会“没事找事”,创造苦难给孩子,达到锻炼孩子的目的。
·出去旅游,明明可以买卧铺票,却给孩子买站票。美其名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坐车只要半个小时就能到学校,却要求孩子每天走着去上学,认为这是在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明明孩子可以在学校一日三餐正常吃,却总是克扣孩子的生活费,要孩子一日三餐省着点花,说是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
以上这些看似在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殊不知这些父母人为制造的“苦难”却很有可能是孩子痛苦的开始。
1.苦难不是主动选择,而是被动接受
很多父母坚信苦难能够带给人成长,是因为自己经历过苦难,而且从中获得了成长,所以“梅花香自苦寒来”成了他们的座右铭。
当他们有了孩子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地希望孩子能够经历一些苦难,并认为孩子一定能够从中获得成长,毕竟这是“过来人”的经验。
首先,那些经历苦难后获得成功的,始终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只会在苦难中消沉、被埋没甚至是放弃自己的生命,而这一部分是被隐藏了的。
其次,能够从苦难中获得成长,是因为当遇到苦难的时候迎难而上,解决问题,越过苦难,而不是因为没有苦难,制造苦难,再强迫孩子迎难而上,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真正让人进步的不是苦难本身,人为制造的、毫无意义的苦难,根本不会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是一种伤害。
2.无意义的吃苦不会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当孩子经历过多的困难和挫折时,会让孩子产生无助、沮丧、自卑等负面感受,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或是形成造成“习得性无助”。让孩子认为自己总是遭受不幸和挫折,缺乏自信和勇气去面对未来的挑战,这反而会限制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发展。
经历过苦难教育的孩子,在成年后也常常容易陷入到“精神自虐”当中。他们无法坦然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当拥抱幸福时也容易产生强烈的内疚和不安感。
因为小时候被动经历苦难,导致他们将“苦难”与“舒适”“美好”等积极的感受进行了深度链接,当感受到美好和幸福的时候,潜意识中往往意味着要付出些什么,因此会充满了不安感和焦虑感。
不可否认,适当的困难和挫折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增加孩子的心理韧性。但是,我们不应该通过刻意制造苦难来教育孩子,而是应该通过引导和教育来培养孩子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拥有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抗挫能力和心理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