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陪伴,而不是恐吓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都采用过恐吓的教育方式,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比较典型的有:
—“你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
—“你要是考不上高中,这辈子就完了。”
—“专业没有选好,你这辈子还有什么出息。”
这种恐吓式教育,最直接的影响是会导致孩子出现限制性观念,比如让孩子变得没有安全感、害怕失败、自我怀疑、害怕社交评价等。
长期处于这些限制性观念中,不仅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也会降低孩子的自我评价。
由于从小,父母都会将事情负面影响扩大,这种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也会让孩子习得,一直处于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不论是面对什么事情,他们内心第一反应永远是“失败的后果我能不能承担”,而不是“我觉得我可以,失败了大不了从头再来”。
安全感长期缺失的孩子,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遭遇欺凌,是没有勇气反抗的,因为他们会觉得,反抗导致的后果自己承担不起;在面对机会的时候,也会担心万一搞砸了,自己能不能承担。
同时,经受过恐吓式教育的孩子,在面对挑战时,他们会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我认为我会失败”。然后不自觉地向着“我会失败”这个结果靠拢,直到真的失败,印证了自己最开始的想法。当再次遇到挑战时,又一次陷入恶性循环中,周而复始,最终习得性无助,开始摆烂。
有意思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内心种下“恐惧”的种子,却希望孩子长成一朵“向阳花”。
这些父母采用恐吓的方式教育孩子时,往往不会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存在什么问题,只是觉得简单好用。只要将负面结果的影响放大,哪怕孩子明明委屈得要哭了,也会选择乖乖听话。
但孩子由于长期受到恐吓式教育,因此内心总是充满担心和害怕,始终只敢在父母划定的红线范围内长大,但父母在孩子长大之后,往往不能接受孩子的这种状态,反而要求孩子积极、勇敢、自信,在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担心与恐惧的时候,并不会安慰和理解孩子,而是指责孩子胆小、懦弱、抓不住成功的机会。
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是陪伴、耐心和理解。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能够陪伴孩子一起解决;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能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耐心给孩子时间,让孩子犯错、改正,从中成长;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时,父母能够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选择。这些才是提升孩子安全感、自我效能感、自信的方法,是助力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干涸的沙漠长不出需要大量养分的望天树,只能长出浑身带刺的仙人掌。而仙人掌身上的刺,是它们保护自己的方式,希望父母们能通过孩子身上的“刺”,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而不是质问孩子为什么不是望天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