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拖延说再见,超强行动力get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拖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处理复杂的项目任务,还是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拖延都可能出现。
小到日常生活事件,大到学习和工作,每次都是想着“等会吧,时间还早”“等会再去做,来得及”……结果每次都是已经到了截止日期,却责怪自己没有早点开始,着急忙慌地开始,又或者最后干脆拖到了爪哇国,甚至都忘记自己曾经定过目标这回事
拖延,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我们“懒”或者是“时间管理不好”,然而实际上,拖延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导致我们明明知道有事情要做,但还是忍不住拖到最后一刻。
1.任务太难
当要面对的任务难度过高的时候,我们会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做不到,进而感到焦虑、压力。为了避免这些负面感受,我们也会选择拖延,暂时逃避这些让我们不舒服的事物。就像攀登一座高峰,当它看起来高不可攀时,攀登者可能会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攀登的准备,导致一直推迟出发的时间。
2.恐惧失败
拖延的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来源于我们对于失败的恐惧。我们担心自己无法达到预期,或者害怕被他人批评,所以也会一再推迟开始的时间。比如,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一旦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就会指责孩子,孩子为了避免被父母指责,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也会拖延,这种拖延实际上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3.缺乏动力
当我们对于手头的工作或者任务不感兴趣时,也会选择一拖再拖,直到不得不去做。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充满兴趣,我们就会有强烈去执行的动力,当不感兴趣时,我们的大脑接收不到激励信号,就无法唤起执行任务的冲动。比如一项工作任务,如果我们觉得琐碎、枯燥又对我们自身的成长没有帮助,就难以有开始的热情。
4.过去的创伤经历导致
在我们小时候,如果不论做什么、结果怎样,父母们经常批评、指责,或是给我们贴上“不认真”“不负责”“敷衍”等负面标签,而不是鼓励、肯定和表扬,那么我们内心也会抗拒开始。因为一旦开始,迎来的往往只有质疑、打压和批评,而这些来自父母的负面反馈,会导致我们在面对任务和活动的时候产生焦虑、恐惧和压力,因此也会通过拖延来逃避或缓解这些负面情绪和感受。
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让自己轻松改掉拖延的毛病,过程中又不会觉得很痛苦?
1.设立小目标
将大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可操作的子任务。比如写一篇论文,可以先确定主题,然后分别规划收集资料、撰写大纲、完成各个章节等小任务。每个小任务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这样会让任务看起来更易于管理,减少因为任务庞大而产生的畏难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时间管理技巧,如制定日程表或者使用时间管理软件。把每天要做的事情按重要性和紧急程度排序,为每个任务分配合理的时间,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避免任务堆积导致拖延。
2.自我奖励
给自己设置一些小奖励。当完成一个小任务或者坚持一段时间不拖延时,就奖励自己。例如,完成一周的学习计划后,就去看一场喜欢的电影或者吃一顿美食。这种奖励能够激发大脑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受到愉悦,从而强化积极的行为模式。
此外也可以设立惩罚措施,如果拖延了某个任务,就给自己一个小惩罚,比如减少娱乐时间或者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家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自己更加重视任务,减少拖延的频率。
3.及时给予自我肯定
当我们完成任务的一部分或者克服了一些小困难时,对自己进行肯定,能有效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例如,当我们成功完成了一篇报告的大纲,内心告诉自己 “我做得很棒,这是个好的开始”,这种积极的反馈会让大脑释放愉悦感相关的神经递质,激励我们继续进行下一步。
每一次的自我肯定都像是给我们的行动打了一针 “强心剂”,让我们更愿意重复这种积极的行为。如果我们在完成任务的每个环节后能及时给予自我肯定,就能促使我们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从而避免陷入拖延。
4.调整心态
在做出行为改变的同时,我们也要改变自己对任务的认知。不要把任务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尝试寻找其中的乐趣和价值。比如,把阅读一本枯燥的专业书籍当作是获取新知识、提升自我的机会,这样能够增加我们对任务的积极性。
此外,也要接受自己可能在任务进行中会出现拖延的情况。当出现拖延时,不要过度自责,而是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下次争取做得更好。过度的自责可能会导致负面情绪加重,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行动积极性。
拖延是一个复杂且普遍的问题,它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但通过了解和识别,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无论是将复杂任务拆解成小目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还是给予自我肯定以及调整心态,这些方法相互配合、相互作用,能帮助我们逐步摆脱拖延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