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资讯 NEWS

首页 广雅资讯 资讯详情

时间:2024-11-06 来源:心灵广雅

利用霸凌者心理摆脱校园霸凌

近半年以来,校园霸凌事件频出,闻之令人心惊。不禁引发我们的深思,当我们陷入校园霸凌事件中时,该怎么做才能帮助自己摆脱校园霸凌?

今天我们从霸凌者的动机、霸凌事件的发生以及从个人角度如何有效摆脱校园霸凌这三个角度来聊聊这个问题。

 

1.霸凌者的动机

在诸多对校园霸凌事件的分析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霸凌者的动机都是为了获得施虐快感。即霸凌者将自己摆在“施虐者”的位置上,通过主动攻击别人,看别人痛苦,从而获取畸形的快感。

实际上,在相当多的校园霸凌事件中,霸凌者的动机都是为了报复快感。即霸凌者将自己摆在“侵犯者”的位置上,通过报复、攻击那些侵犯自己的人,从而获得快感。

霸凌者觉得自己之所以欺凌别人,只是因为自己受到了侵犯在反击而已,而这些所谓的“侵犯”,往往是霸凌者们自己设想出来的。例如“老师凭什么喜欢他”“他凭什么穿和我一样的鞋子”“都参加了比赛,凭什么他得第一名”等等。

这两个动机所带来的最大差异就是:

首先,前者可以通过反馈和向外界求助来解决,而后者则会因为反抗和向外界求助而导致霸凌升级。

其次,如果只是为了获得“施虐快感”,那么霸凌者在对被霸凌者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随机性。

最后,如果霸凌者霸凌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施虐快感”,那么相比较普通霸凌事件,会更加容易酿成严重的后果。

 

2.霸凌事件的发生

霸凌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这是由于刺激到霸凌者的,往往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在和霸凌者接触时,说了一句不顺他心意的话,或者是比赛/考试时得分比他高,甚至是和他穿了同款衣服……然后霸凌者就会在自己的小团体中一起吐槽、批判。

研究表明,儿童大约6岁时会表现出群体内偏好,发展出了群体内外意识和文化差异意识。因此在吐槽和批判过程中,小团体的成员也会更加在意霸凌者的感受,即使觉得“不对劲”,也会为了维护群体团结而选择站在霸凌者身边。

事情的起初可能只是单纯的吐槽,后面会逐渐演变成通过造谣、抹黑和言语中伤等方式引导其他人孤立对方,甚至是勒索和拳脚相向。所以很多霸凌事件,在被关注到之前,其实已经发生了很久。

此外,班级里他人的评价,甚至是老师的关注,都有可能是导致霸凌事件的开始。

 

3.个人如何摆脱校园霸凌

1)积极向父母寻求帮助

霸凌行为是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干涉来阻止的,但霸凌行为本身具有隐蔽性且通常时间跨度较长,所以单靠一次干涉是难以阻止的。甚至老师和学校偶尔的一次批评不仅不能制止霸凌行为,反而会导致霸凌升级,霸凌者会因为受到了批评而更加疯狂地实施霸凌(报复)。因此,父母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持续和强有力的干涉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2)向外建立稳定的社交关系

拥有良好的社交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霸凌的发生。我们前面提到过,儿童在大约6岁时,会表现出群体内偏好,会自然地维护自己小团体里的人,如果小团体内有人被霸凌,就会出现集体反抗行为。

因此霸凌者在霸凌初期,往往也会选择通过造谣、抹黑、言语中伤等方式破坏被霸凌者的外界支持系统,促使被霸凌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况。

当陷入被霸凌时,班级内很有可能已经没有人敢或者是愿意接近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向外建立良好且稳定的社交关系,能有效减少被霸凌者内心的负面感受。社交的对象可以是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午(晚)托班的同学、学校社团同学或者是邻居家的小朋友,这部分同学与霸凌者交集较小,不容易受霸凌者的影响,因此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获得心理支撑。

3)利用方法瓦解霸凌团体

如果父母无法提供持续且强有力的干涉和保护,对于为了获得“报复快感”的霸凌团体,可以使用一些方法来瓦解。

比如面对没有明确头目、三人及以上的霸凌团体,可以挑选与其他人接触时间最短的一个人,耐住性子,想办法拉近自己与他的关系。

在为了获得“报复快感”的霸凌团体中,霸凌者往往有极强的嫉妒心和报复心,因此当利益分配不均或者他觉得团体内部有人“背叛自己”,团体内部就会出现裂缝,慢慢地矛盾扩大,霸凌团体的凝聚力自然会下降,霸凌的力量就会大大减弱。需要注意的是,在霸凌团体关系出现裂缝的时候,拉拢行为不要立刻结束,而是一直维持到霸凌团体彻底分裂为止,否则容易导致霸凌团体重新抱团,反而让自己受到更加严重的报复。

 

校园霸凌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但通过了解霸凌者的心理,我们可以更有策略地保护自己。在利用霸凌者心理摆脱霸凌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心理建设也至关重要。不要因为霸凌者的行为而自我怀疑、陷入自卑。不要接过霸凌者贴在我们身上的负面标签,要不断告诉自己,霸凌者之所以这样做,是霸凌者本身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