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资讯 NEWS

首页 广雅资讯 资讯详情

时间:2024-12-04 来源:心灵广雅

把握揍娃黄金期,5个方法科学揍娃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句广为流传的调侃,道出了无数家长在育儿路上的心酸与无奈。面对孩子的任性哭闹、调皮捣蛋,还有写作业时的拖沓敷衍,再好脾气的家长也会难免忍不住想要通过揍娃来让孩子记住教训。


可揍娃要是方法不对、时机不准,非但纠正不了孩子的行为,还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影响亲子关系,甚至波及孩子未来的性格养成与社交发展。想要通过揍娃达到教育的目的,还不给娃留下心理阴影,影响亲子关系,就要把握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方法。


在年龄上,孩子2岁之前12岁之后都不要打。2岁的孩子不记事,打了也没有用,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其次,2岁的孩子说话不利索,没有办法为自己辩解,父母打孩子的时候,孩子处于“失语”状态,不利于今后的成长;最后,2岁左右的孩子,正是模仿能力强的时候,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模仿,这时候打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打人等行为问题。


12岁左右,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建立的时期,父母的打骂会破坏他们自我意识的建立,还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孩子的成长。


在揍娃的时候,除了要把握“黄金期”之外,还需要一定的方法,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1.合适的工具很重要

用手打孩子,次数多了,孩子会对家长的手产生恐惧感,当父母无意间抬手,做出类似打人的动作时,孩子会下意识地往后缩,感到害怕,这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对父母手的感受应该是牵手、拥抱、保护,而不应该是痛苦的巴掌,所以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最好是使用工具,最好是扁的、平的、不带毛刺的,比如苍蝇拍等。


2.选择合适的部位

父母在责打孩子的时候,要选择孩子不容易受伤的部位,比如手掌心、屁股等,注意避开头部、肩颈、腰等容易受伤的位置,必要情况下可以咨询医生。


3.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合

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合适的时间和场合。比如孩子刚起床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在公共场合有他人在场的时候或者是在学习的房间,都不要打孩子。

如果孩子犯了错,最好是在当下错当下罚,千万不要秋后算账。如果刚好是在公共场合,建议先忍一忍。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而不是落孩子面子,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等回家之后再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保证有理有据地揍。


4.具体操作

1)预热

父母在打孩子之前,要提前十分钟告诉孩子,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不要突然爆发式打孩子,父母在情绪上头的时候,一方面很容易失分寸,失手打伤孩子,另一方面会给孩子留下“情绪化”的印象,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惧怕父母。

2)告诉小孩挨打的原因

在打小孩之前,要让小孩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挨打,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因为犯错了才挨打,而不是因为自己这个人不好,这样小孩才能记住教训,而不是觉得自己不好。

3)打完之后及时沟通

父母们在打完孩子之后,要在过个两三天的时候,和孩子沟通一下这件事,让孩子明白父母打他是为了纠正他不对的行为,让孩子意识到这件事不对。


5.父母之间相互配合

家庭成员不要“全员恶人”或者“全员好人”。“全员恶人”会让孩子觉得很无助,自己委屈、难过的情绪无处倾诉,家里连安慰自己的人都没有,这很容易导致孩子情绪崩溃。而“全员好人”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破坏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觉得“不管我犯了多大的错,我的家人总会站在我这边”。

 

总而言之,父母们在揍孩子的时候,要谨记一个主要原则,打孩子是为了教育孩子,不是为了发泄情绪 ,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惧怕心理,也不是为了打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意方法,千万别越打越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