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该如何应对?
在青少年的成长道路上,他们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有时会导致他们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来应对。其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
1.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直接地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如割伤、烫伤、撞击等。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青少年群体中。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总检出率在10%—15%之间,也就是说,在我国,每10个中学生中,就有约2人有过自伤行为。自伤行为不仅会导致孩子身体健康受损、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反复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他们的自杀风险也远远高于普通人。
2.为何青少年会选择自伤?
(1)摆脱心理病理性症状带来的痛苦
当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家人的重视与帮助,为了缓解日积月累的抑郁情绪,孩子会选择伤害自己。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心理上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通过外在的伤口来让家人察觉自己内心的痛苦情绪,给予自己帮助和重视。
(2)心理压力过大
学业压力、家庭期望、人际关系等多重因素可能给他们带来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当这些压力超过他们的应对能力时,可能会选择通过自伤来暂时缓解内心的痛苦。
(3)情绪调节困难
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波动较大的阶段,当面临负面情绪时,如果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自伤行为可能成为一种“快捷方式”,帮助他们暂时逃避或转移注意力。
(4)身份认同与模仿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的影响下,一些孩子可能会模仿他人的自伤行为,以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迷茫和不安。
3.应该如何帮助孩子?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高峰一般在12-14岁左右,大部分孩子在实施自伤行为之后,会因为害怕父母知道后担心,或者是即使父母知道后,不但不能获得有效帮助,反倒会被责备,而将伤口隐藏起来。
(1)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反常行为
当孩子出现情绪上的波动的时候或者一些反常行为,比如夏天也总是穿着长袖衣服等,及时了解并给予帮助,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这样孩子在出现问题时会首先选择向父母倾诉,避免孩子因为孤立无援而出现自伤行为。
(2)多倾听,少评价
大部分孩子在父母询问后,都愿意诉说事情的经过,并让父母查看伤口。大部分父母可能会被伤口吓到,过度向孩子表示自己的担心与害怕,或者是责怪孩子不懂事,但父母的这种过度担心与害怕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因为害怕父母担心或害怕受到责备而拒绝向父母开口。
父母在发现孩子存在自伤行为时,可以先平缓自己的情绪,一边帮孩子清理包扎,一边试探性地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不评论、不争执、不给意见。
(3)给予心理支撑,同时向专业咨询师求助
如果孩子不愿意给父母看自己的伤口,父母可以向孩子表达自己会陪他面对任何困难,让孩子明白,只要有需要,父母就在他身边,但不希望他伤害自己,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撑,同时及时向专业咨询师求助。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自伤是未完成的自杀”“自伤是可怕且病态的”“自伤的人都有精神问题”“自伤的人有受虐倾向”“自伤停不下来是因为自伤的人不愿意停下来”,这些是大众对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最为常见的5个误解。
由于这些误解,导致很多家长在知道孩子出现自伤行为时,往往备受冲击,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继而指责孩子不够坚强,或者是怀疑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才导致孩子出现自伤行为。
或许家长们暂时无法让周围的人停止误解,但至少家长可以先做到停止自己的误解。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因为觉得麻烦而选择性忽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